数字媒体艺术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秉承现代设计学奠基学派包豪斯“干中学”的教学精髓,融合海内外优势教育资源,结合新文科建设的办学思路,践行“立足东莞、深耕珠三角、服务大湾区”的办学理念,专业定位为:以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根本,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网络交互媒介设计、动态数字影像设计、数字产品营销与市场分析及相关产业领域内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历史沿革:
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广东省第四个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广东省省级特色培育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2018年启动IEET认证。
(二)特色优势:
围绕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学校计算机科学、文学、工学等学科资源,以设计学为本体,将湾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开展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依托东莞市文创工作访、移动终端多媒体研究中心等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湾区数字文化战略,体现“依托产教合作,搭建素质平台,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学科特色优势。
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三年前开始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博物馆、东莞文化馆等单位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课程之中,生产了一大批“课程思政”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我院围绕“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通过对师生、课程、课堂的文化补给,打造文化补给、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有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构建师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我校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人才培育新机制。
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
1、成立院级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落实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院长、书记任组长,副院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党总支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任组员。
2、成立专业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落实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专业负责人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任副组长,课程负责人任组员。
(二)构建价值塑造、文化补给、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价值塑造、文化补给、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四者融为一体,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产学研育人平台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课程思政与设计学科特殊的视野、理论相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价值引领体系。
2、教学大纲修订,打造示范课程: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开展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构建能力培养与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补给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打造示范课堂:结合设计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课程思政元素,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构建设计学科独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4、打造独具特色的实践课堂:党建引领,突破传统课程限制,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带学生深入村社区,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类课程,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示范性“课程思政”课程群
在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方面,把“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指导思想,立足专业发展,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价值引领,打造嵌入式、支撑式两大课程思政群,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1、打造嵌入式课程思政群,遴选适用于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讲授、教学形式及考核形式可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如传统文化设计与开发、品牌运营专题实践等课程。
2、打造支撑式课程思政群,遴选适用于课程内容受限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但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课程,如设计概论、数字图形设计等课程。
(三)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 “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课程思政”示范性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我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改革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 “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1、完善“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健全绩效考核管理。根据我院实践情况合理设置“课程思政”绩效考核机制,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列入我院重点工作,将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况,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待遇挂钩,设立“课程思政”专门奖励激励机制,改进思政教学、防止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2、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思政”功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开展系列学习和研讨,邀请专家学者解读课程思政与设计教育之间的内涵,带领专业课教师深入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参加、交流及学习,师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3、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提高辨别、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的能力,树立专业课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防止不知不觉中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四)围绕“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团队
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发展和地方文化,整合专业教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外聘设计导师及学工教师等教师资源,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借助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实现合力育人效应。
1、进行结对共建,强化学工团队与课程思政教师交流和提升:为专业课安排学工团队成员作为专业课共建人,形成课程思政结对制度,推动构建两支队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合作,共同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加强培训指导:经常性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分享建设经验与代表性案例,提升广大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其他教师课堂的实践运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3、开展工作研究:经常性组织教师以专题学习、主题研讨等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学习研讨常态化。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等,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加强两支队伍课程内容的衔接,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开展育人工作。
(五)党建引领,搭建协同平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东莞及周边地区红色、传统及产业特点,实施面向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围绕“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课程思政产学研育人协同平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
1、搭建广东东纵纪念馆课程思政产学研平台: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广东东纵纪念馆联合开展教学共建活动,构建课程思政产学研育人平台,计划未来1-2年内再次将东纵红色文化引入专业课堂,探索“作品思政”与“课程思政”融合,系统的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2、搭建西溪古村课程思政产学研平台:持续推进《党建引领西溪古村文创设计协议》,以城市学院首个党员实践基地为切入点,构建课程思政产学研育人平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3、搭建福木源博物馆课程思政产学研平台:与福木源博物馆共同建设紫檀文创礼品展区,实现课程思政作品的落地和转化。
(六)课程思政成效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文化补给四者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师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2、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解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3、持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课程思政产学研平台等“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考核,明确学院和党总支在课程思政体系内的核心地位(学院和党总支层面)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考核,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推动专业教学与政治生活时间固定、方式固定、程序固定、范围固定,不断增强学院学科建设和党总支政治建设的规范化水平,确保学院和党总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二)加强协同共创,强化教研室和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打造高质量、集成化的思政课程(教研室和教工党支部层面)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抓好专业提升与思政的学习,以教师党支部和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邀请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开展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与专业融合的研究,加强教研室专业建设和教师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强化教师党支部(教研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高质量、集成化的思政课程。
(三)取长补短,强化学工团队与课程思政教师融合,提升教师队伍“主力军”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学工团队与课程思政教师层面)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围绕家国情怀,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拧紧学工团队与课程思政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发条”,筑牢思想防线。为专业课安排学工团队成员作为专业课共建人,形成课程思政结对制度,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四)内外联动,协同创新,构建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层面)
结合东莞及周边地区红色、传统及产业特点,围绕“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课程思政产学研育人协同平台(第二课堂),为师生提供一个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实践平台,构建课程思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Copyright © 东莞城市学院创意设计学院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419 电话:0769-23382981